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通观:作为文学史研究的进路
  • [摘要]文学史(包括文学理论史)著述虽然呈现不同的框架和面目,但在翔实的文献基础上的阐释与建构,仍是文学史发展所需要的。查洪德的《元代文学通论》,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通观”的视野。将民族学的视角与文学史的内化深度融合,使元代文坛的独特风貌与客观格局得到切实的把握。“通观”将“史”的厚重扎实与“论”的精警透辟合而为一,从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中熔炼整合出诸多属于元代文学独有的理论命题,使该著产生了一种直击读者心灵的锐感。在当今的文学史研究中,“通观”应该是一种突破性的进路。
  • 张晶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23-131  共有 331 人次浏览
  • 《玛纳斯》史诗的早期演述:以厄尔奇乌鲁为中心
  • [摘要]探寻《玛纳斯》史诗的早期演述者是史诗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且其热度持续不减,相关讨论亦可谓见仁见智。文章根据柯尔克孜族民间传说和《玛纳斯》的文本内容,阐释了该史诗“第一位演唱者”———主人公英雄玛纳斯的四十勇士之一厄尔奇乌鲁的演述活动;并在与荷马史诗比较的基础上,对《玛纳斯》的早期演述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
  •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28-137  共有 324 人次浏览
  • 21 世纪以来达斡尔族小说创作中的萨满书写:两个维度
  • [摘要]新世纪以来,达斡尔族作家在常识化书写、体验性书写两个维度上充分讲述了体现民族文化个性的萨满信仰,甚至将其转化成为影响叙事风度、叙事伦理的重要内容。前者作为萨满信仰的外在型描写,从萨满文化的活态与潜在形态两个角度建构了达斡尔民族的 “地方感”与“民族志”。后者则通过表现与灵性世界相关的“溶解状态的社会经验”,构成了对民族根性文化的深层次书写。但是,后者的题材选择与讲述范式难免会使内在型的萨满叙事遁入碎片化与意义导向失控的窄胡同。
  • 刘绪才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29-134  共有 449 人次浏览
  • 《云中记》:创伤记忆与文化认同
  • [摘要]《云中记》关于汶川地震的记忆表现在集体、个体和文本三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的多重记忆话语被批评为价值态度的含混不明。阿来赋予人物以“中间人”的角色功能,建构了话语之间的对话通道,表现出个体伦理关怀和集体道德责任。《云中记》记忆机制的生成来自于“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语境,在文化创伤层面化解了族群叙事与国族认同之间的身份焦虑。
  • 刘成勇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30-138  共有 308 人次浏览
  • 元好问诗文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
  • [摘要]古代朝鲜半岛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元好问,其作品自14世纪中后期便陆续传至朝鲜半岛,在此后五百余年间,对朝鲜半岛文坛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半岛文人不仅关注元好问丧乱诗、论诗诗,还接受了他的诗学思想,并极为推崇元好问的七律诗。他们在现实创作中不仅化用其写景状物类诗歌的经典诗语,还仿效论诗绝句体式进行创作。同时,元好问的史学著述也为朝鲜后期实学者编著大型百科全书提供了史料依据。朝鲜半岛文人对元好问诗文的积极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国清代学术思潮的影响,是间接发生的。
  • 许宁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32-139  共有 506 人次浏览
  • 清代八旗安养制度下的驻防蒙古文学
  • [摘要]清军入关后,将八旗集中戍卫京师及分驻战略要地,八旗安养制度应运而生。驻防八旗满汉分居体制、营葬体制与旗籍体制是八旗安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满汉分居制度之旗城建置,使得满城成为典型的城市空间三维统一体。生活在满城的驻防八旗在驻防地安顿身心,自觉书写守家记忆之营志诗文。营葬制度与旗籍制度的变化,曾使驻防八旗的故乡发生了根本性改易,勾连驻防“乡思”之“乡”变,并因之拓展了驻防文学题材。驻防文学中的营志诗文,在驻防制度的追忆中,揭示出了八旗驻防规训的弊端,这种弊端正是大清覆亡的序曲。驻防八旗安养制度引动的驻防八旗心理动因,循安家、守家与覆亡序曲一线结构于驻防八旗文学创作中。虽然这只是清代文学的一端,然而作为制度的产物,蒙古族作家笔下的驻防文学书写题材、体式、艺术风貌,都在清代文学史上呈现了其特质,是中华文学书写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 米彦青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32-143  共有 388 人次浏览
  • 格萨尔壁画图式传承与当代表述
  • [摘要]格萨尔壁画是以图像形式、绘画文本再现格萨尔史诗的宏大叙事。格萨尔壁画起始于7世纪,兴盛于明清时期。格萨尔壁画的产生与藏族岩画、石刻、传统壁画、唐卡、佛教文化紧密关联。当格萨尔史诗被藏传佛教文化所接纳,英雄史诗便走进寺院,被绘成壁画,受到 民众的尊崇膜拜,格萨尔壁画便成为一种具有意义指向的文化实践,具备了祭祀供奉的仪式性、道德训导的教育性和愉悦感官的装饰性三种职能。格萨尔壁画是我们追溯集体文化精神、 认知民族文化心理的集体图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格萨尔壁画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视觉性符号传播文化,将民族文化图式灌注到创新性文化空间;但作为图式文化的格萨尔壁画在概念梳理以及审美价值、文化意义等诸多方面的理论探索却较少。
  • 丹珍草
  • 全文[ PDF 0.0 MB ] 2020.3(38):134-142  共有 719 人次浏览
  • 20 世纪 40 年代沈从文心态变化探微:以其“五四”运动阐释为...
  • [摘要]沈从文并非典型的“五四新青年”一代,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他频繁撰文谈论“五四”运动,这一举动异乎寻常。比较沈从文撰写于40年代前期与后期的文章会发现:沈从文对“五四”精神本质特征的阐释从赞颂学生的青春之气变为主张学者的君子之风;对进步群体的界定由“少数青年”改为“多数青年”;其思考立场从“批判者”转为“自省者”。这些变化与他在政治、生活方面的具体经历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对自身价值经历了怀疑、否定与重估,从“沉默归队”到“沉默工作”,其内在动因早在40年代就已渐显端倪。尽管逐步放弃了尖锐的批判立场,部分改变了作为小众的精英姿态,甚至退出了文学创作领域,然而沈从文在阐发“五四”传统中所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仍促成了他在另一专业领域中的“凤凰涅槃”。
  • 黄莹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35-144  共有 440 人次浏览
  • 蒙古族北斗七星神话与信仰
  • [摘要]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身怀绝技的七位英雄变成北斗七星的神话是由AT513“奇能异士来相助”(“超凡的好汉弟兄”)和AT653“兄弟皆好汉”(“才艺高强的四兄弟”)两个民间故事类型形成, AT513和AT653民间故事类型提倡超凡的英雄彼此团结,合作完成各种艰难任务的主题。七个英雄变成北斗七星的神话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英雄主义的传统和北斗七星信仰的完美结合。在提倡“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的当今世界,以上两种类型的民间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 乌日古木勒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38-148  共有 450 人次浏览
  • 论新生代蒙古族作家汉语书写的“间离”新变
  • [摘要]近年来,娜仁高娃和渡澜因佳作频出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星。特殊的“间离”表达背后,是蒙汉文化的对话和互渗。娜仁高娃和渡澜身旁的80后、90后新生代蒙古族作家,既坚守传统又锐意突破,同时能从容应对并有效传达媒介的变化,带给少数民族文学更多的文化记忆启示。
  • 鄢冬 魏永贵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39-145  共有 375 人次浏览
  • 元代南方文士献赋综论
  • [摘要]元代南方文士通过献赋显才、示好、交友、求仕,献赋的对象、献赋者的身份、献赋类型、献赋地点分布均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是值得注意的文学活动。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撑,元人献赋未能形成如汉赋那样的创作声势。元代南方文士所献之赋以颂美为旨归,洋溢着大一统时代宏阔昂扬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参与意识,拓展了赋的题材内容,呈现了元代不同族群文化之间的交融涵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认识价值。
  • 黄二宁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40-148  共有 446 人次浏览
  • 宝卷中的“和佛”研究
  • [摘要]“和佛”是听卷者参与宝卷演唱的一种形式。其方式是唱词句尾,宣卷人将末字拖腔,听卷者齐声接唱并和唱佛号。“和佛”来源于佛教俗讲中的唱念佛号,并深受中国古代 “相和”演唱方式和净土五会念佛的影响。最能代表宝卷“和佛”特点的是“诗赞和佛”和“小曲和佛”。它们是各地宝卷文化传统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音乐价值不容忽视。“和佛”是宝卷演唱和其他说唱文艺最根本的区别,它使得宗教信仰在仪式活动中得到展现,充分发挥了宝卷的信仰与娱乐功能。
  • 尚丽新;车锡伦
  • 全文[ PDF 0.0 MB ] 2020.3(38):143-151  共有 670 人次浏览
  • “改土归流”对西南少数民族汉文诗文创作的影响——以白族、纳西族、...
  • [摘要]明清时期,西南云贵地区文教鼎兴,汉文诗文创作兴盛。其中白族、纳西族、彝族三个民族产生了二百五十多位汉文作家,创作出大量的汉文诗文作品。这些作家有五十多位是土司制度下产生的土司作家,有近二百位是“改土归流”后产生的平民作家。显而易见,“土司制”政治环境下呈现出土司统治阶层垄断汉文诗文创作的局限。“改土归流”对云贵少数民族汉文诗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彰显出其促进中华文学发展的意义。
  • 丛溆洋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44-152  共有 489 人次浏览
  • 石舒清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的影像再叙述
  • [摘要]回族作家石舒清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堪称宁夏当代短篇小说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文章围绕文学到电影的场景摆渡,从重述故事的改编策略出发,解析电影与其原著在意义结构、价值表述等方面的转换与对话。探寻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和影像话语的跨界演绎模式,就特定领域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展开相关讨论。
  • 杨一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45-152  共有 585 人次浏览
  • 大诗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另一种可能——基于吉狄马加新世纪创作...
  • [摘要]吉狄马加创作的《我,雪豹……》《致马雅可夫斯基》《不朽者》和《大河》等四首长诗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大诗理念。它们建构起了一套民族志诗学话语,分别从诗学话语表述、诗人内在尺度以及诗歌表现形式三个层面突破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新诗主流写作形成的局限,为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 刘启涛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46-153  共有 448 人次浏览
  • 郝苏民与新中国民间文艺:“在场者”的历史表述
  • [摘要]郝苏民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民间文艺研究领域,迄今六十余年持续关注多民族民间文艺, 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他以“在场者”的身份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与高等院校民间文艺理念、研究旨趣的分野。正因他对两者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促成了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所开始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多学科融通建设历程。
  • 毛巧晖
  • 全文[ PDF 0.0 MB ] 2020.4(38):149-156  共有 388 人次浏览
  • 清代西域“为东坡寿”诗事考
  • [摘要]自乾隆朝平定西域后,随着大量文人的到来,“为东坡寿”雅集也被引入西部边陲。在乾嘉时期的乌鲁木齐与伊犁地区,都出现过以“为东坡寿”为契机的赋诗纪念活动。道光年间,驻镇西域的满族官员与遣戍文人们更是以群体之力,将西域“为东坡寿”活动推向了高潮,为清代“寿苏诗”增添了新的篇章。清代西域“为东坡寿”诗事既是对伟大诗人苏轼的纪念和其精神的继承发扬,也代表了边塞各族士人的传统认同与文化建构的努力,同时还彰显出西域诗歌创作与内地文坛的关联,是清代西域诗人们精神风貌的实录。
  • 吴华峰
  • 全文[ PDF 0.0 MB ] 2020.1(38):149-158  共有 452 人次浏览
  •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确立术语、资料汇编和数据库建设
  • [摘要]韩国学者将本国的民间文学命名为“口碑文学”,因其能更好地体现出韩国民间文学的普遍性、变异性兼稳定性、记录性、民众性以及传承性特征。早期对口碑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虽不全面,但为后期开启的“韩国口碑文学大系”项目奠定了基础。一、二期数据库共收录五万六千余篇资料,使用者可按卷册、题材、类型、地区、题名、正文、口述人以及采集年份等多重维度查阅。该项目前后历时十五年,从确立调查方法、调查资料整理,再到数据库建设,形成了规范的操作指南,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元数据标准以及数据的开放取用,这对中国的同类数据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宋贞子
  • 全文[ PDF 0.0 MB ] 2020.3(38):152-162  共有 1025 人次浏览
  • 论宋金时期的“夷坚体”著述
  • [摘要]宋金时期集中出现的洪迈《夷坚志》、王质《夷坚别志》、元好问《续夷坚志》等几部以“夷坚”为名的著作,可以用“夷坚体”为名,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类别进行深入研究。这几部“夷坚体”著作总体上以日常实录、时事汇编、传奇志异、娱宾遣兴为编著追求,聚焦于对时事新闻的全面记录是它们共同强调之处。夷坚体源于志怪而融合笔记,上承小说传统而又是各族人民集体创作的及时结集。
  • 王永 邓心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53-159  共有 491 人次浏览
  • 后殖民思考与全球史视野: 解读瓦历斯·诺干小说集《战争残酷》
  • [摘要]瓦历斯·诺干是台湾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泰雅作家,他在《战争残酷》中将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战争经验相连结,并始终将之置于后殖民语境进行思考。此外,战后帝国主义遗绪和新殖民主义的侵略亦是瓦历斯批判的重点,从而呈现了具全球史视野的文学景观。
  • 吴明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53-159  共有 514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